We a good story
Quick delivery in the UK

佛教教育哲學新論

- Buddhis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: A New Perspective

About 佛教教育哲學新論

《佛教教育哲學新論》全書約二十萬字,以現代之哲學及教育哲學的形式,介紹佛教的存有論、宇宙論、知識論、心理哲學、人生論,進而闡述佛教的教育本質、教育目的、教育實施的階段、教育內容、教育方法,而歸結於良師即菩薩、菩薩即良師。師者,既能自覺,發展自己潛在的知能,達到圓滿;復以慈悲喜捨心,盡心盡力教導眾生,不悔不倦,以此為人生的使命、生命的意義。 第一章 佛出生在人間 第一節 佛陀入滅前最後的教誨 年老的佛陀,離開舍衛城的祇園精舍,在各地緩緩遊行。 在這世間,他已度過將近八十年的歲月。他似乎還有一些事情未了,自己的或別人的願望還有待圓滿;他似乎也想藉著這個機會,為弟子們上最後的一課。 自二十九歲成道,初轉法輪,度五比丘,到最後說法,度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,五十年間,佛陀教導無數眾生離苦得樂的真理和實踐方法。隨著歲月消逝,佛陀的身體,逐漸衰老,他那充滿豐富意義的人生旅程,也將到達終站。 佛陀來到了王舍城的靈鷲山。這時阿闍世王想出兵攻打跋祇,派遣婆羅門大臣禹舍去謁見佛陀,請求開示。 佛陀說,跋祇國奉行正法,上下和順,君臣奉公守法,不違禮度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敬拜神明,對於出家持戒者也優禮有加。討伐這樣一個集合多項優點的國家,如何可能成功呢? 佛陀藉著這個場合,為弟子講述各種善法和不退法。佛陀教誨弟子要守信,知慚,知愧,多聞,精勤,對過去所學要憶念不忘,要了解生滅法,開發智慧;要敬佛、敬法、敬僧、敬戒、敬定;要孝順父母,行為敬謹,不要放逸;要觀身不淨,起無常想,修七覺支,常行慈悲、不害眾生,不說惡語;要念佛,念法,念僧,念戒,念施,念天。佛陀諄諄教誨弟子,苦口婆心。 佛陀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,又在弟子的隨從下走到摩揭,住在竹林精舍。在這裡佛陀又講演戒定慧。佛說,修戒得定,修定得智,修智心淨,如此便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脫、去除三種根本的煩惱:欲漏,有漏,無明漏。欲漏是因貪欲而招來的煩惱,有漏是因執著而招來的煩惱,無明漏是因愚癡、不明真理所招來的煩惱。人一旦得到解脫,產生了解脫智,就不會在生死海中流轉啊! 佛陀隨後由竹林精舍走到巴陵弗城,坐在樹下。城中有許多清淨的信士,聞訊都前來禮見。信眾遙見世尊坐在樹下,容貌端正,諸根寂定,具有三十二種完美的形相和儀態,又有八十種非凡的身體特徵,身上沒有絲毫的塵垢,內心歡喜不已;既聞佛說法,便都爭著歸依成為居士,立誓從此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欺、不飲酒。佛陀默許。眾人見佛陀默許,便作禮而歸,為如來準備大堂舍,迎奉如來。如來在這裡的講堂為眾人說法。佛陀說,一個人如果犯了戒,將會有五種耗損:一、求財所願不遂;二、即使有所得,也會日漸耗損;三、所到之處,不受敬重;四、醜名惡聲,流布天下;五、身壞命終,當入地獄。 佛陀雖年老體衰,仍時時不忘利用各種機會,教導弟子。佛陀告訴阿難及諸比丘,他是以修習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四靜慮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,而證得無上正覺。這些修行的方法,綜合起來,又稱為三十七道品。

Show more
  • Language:
  • Unknown
  • ISBN:
  • 9781647841515
  • Binding:
  • Paperback
  • Pages:
  • 378
  • Published:
  • March 31, 2022
  • Dimensions:
  • 152x229x21 mm.
  • Weight:
  • 553 g.
Delivery: 1-2 weeks
Expected delivery: December 12, 2024
Extended return policy to January 30, 2025

Description of 佛教教育哲學新論

《佛教教育哲學新論》全書約二十萬字,以現代之哲學及教育哲學的形式,介紹佛教的存有論、宇宙論、知識論、心理哲學、人生論,進而闡述佛教的教育本質、教育目的、教育實施的階段、教育內容、教育方法,而歸結於良師即菩薩、菩薩即良師。師者,既能自覺,發展自己潛在的知能,達到圓滿;復以慈悲喜捨心,盡心盡力教導眾生,不悔不倦,以此為人生的使命、生命的意義。

第一章 佛出生在人間

第一節 佛陀入滅前最後的教誨

年老的佛陀,離開舍衛城的祇園精舍,在各地緩緩遊行。
在這世間,他已度過將近八十年的歲月。他似乎還有一些事情未了,自己的或別人的願望還有待圓滿;他似乎也想藉著這個機會,為弟子們上最後的一課。
自二十九歲成道,初轉法輪,度五比丘,到最後說法,度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,五十年間,佛陀教導無數眾生離苦得樂的真理和實踐方法。隨著歲月消逝,佛陀的身體,逐漸衰老,他那充滿豐富意義的人生旅程,也將到達終站。
佛陀來到了王舍城的靈鷲山。這時阿闍世王想出兵攻打跋祇,派遣婆羅門大臣禹舍去謁見佛陀,請求開示。
佛陀說,跋祇國奉行正法,上下和順,君臣奉公守法,不違禮度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敬拜神明,對於出家持戒者也優禮有加。討伐這樣一個集合多項優點的國家,如何可能成功呢?
佛陀藉著這個場合,為弟子講述各種善法和不退法。佛陀教誨弟子要守信,知慚,知愧,多聞,精勤,對過去所學要憶念不忘,要了解生滅法,開發智慧;要敬佛、敬法、敬僧、敬戒、敬定;要孝順父母,行為敬謹,不要放逸;要觀身不淨,起無常想,修七覺支,常行慈悲、不害眾生,不說惡語;要念佛,念法,念僧,念戒,念施,念天。佛陀諄諄教誨弟子,苦口婆心。
佛陀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,又在弟子的隨從下走到摩揭,住在竹林精舍。在這裡佛陀又講演戒定慧。佛說,修戒得定,修定得智,修智心淨,如此便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脫、去除三種根本的煩惱:欲漏,有漏,無明漏。欲漏是因貪欲而招來的煩惱,有漏是因執著而招來的煩惱,無明漏是因愚癡、不明真理所招來的煩惱。人一旦得到解脫,產生了解脫智,就不會在生死海中流轉啊!
佛陀隨後由竹林精舍走到巴陵弗城,坐在樹下。城中有許多清淨的信士,聞訊都前來禮見。信眾遙見世尊坐在樹下,容貌端正,諸根寂定,具有三十二種完美的形相和儀態,又有八十種非凡的身體特徵,身上沒有絲毫的塵垢,內心歡喜不已;既聞佛說法,便都爭著歸依成為居士,立誓從此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欺、不飲酒。佛陀默許。眾人見佛陀默許,便作禮而歸,為如來準備大堂舍,迎奉如來。如來在這裡的講堂為眾人說法。佛陀說,一個人如果犯了戒,將會有五種耗損:一、求財所願不遂;二、即使有所得,也會日漸耗損;三、所到之處,不受敬重;四、醜名惡聲,流布天下;五、身壞命終,當入地獄。
佛陀雖年老體衰,仍時時不忘利用各種機會,教導弟子。佛陀告訴阿難及諸比丘,他是以修習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四靜慮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,而證得無上正覺。這些修行的方法,綜合起來,又稱為三十七道品。

User ratings of 佛教教育哲學新論



Join thousands of book lovers

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and receive discounts and inspiration for your next reading experience.